汤沟!南国之酒乡!
“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这是清代戏剧家洪昇在品尝汤沟酒后留下的千古佳句诗中汤沟酒产自于全国重点镇——汤沟镇千百年来这里依然处处流淌着酒的芬芳酒镇汤沟今天
我们跟着《江苏省情系列影像志》一起走进因酒而闻名的古镇——汤沟
据史料记载,汤沟是历史上的地震陷落地带。秦时曾发生过一次强烈地震,这里遂陷落成一片汪洋。宋朝以前称“大三湖”“硕濩湖”。宋、元时期东南走向的水域改称“硕项湖”,西北走向的水域改称“桑墟湖”。汤沟形成于两湖交界之处。后因黄河多次改道入海,泥沙在此屯积,地势逐渐增高,宋代以后大湖渐成水陆相交、湖鱼聚集,燕莺争相栖息,故汤沟有“燕莺窝”之称。
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宋元以后,汤沟人烟日稠,因境内汤姓人口居多,将“燕莺窝”改称为“汤家寨”。缘与通往东侧硕项湖的东西向天然大沟,故而又将汤家寨改名汤家沟,简称汤沟。
凸显酒文化特征的裕祥商业街夜景
“汤沟传奇水土,美酒绝世风华。”这是被称为“南洪北孔”、《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挥毫写下的赞誉。汤沟酿酒起源于北宋,盛名于明清,素有“美酒之乡”的美誉。乡里百姓多善饮,号称“麻雀都能喝三两”。
据《灌南县志》记载,元代,山西酿酒名师黄玉生路经汤沟,忽见一鳖形池塘,池水甘甜可口,遂在塘边挖井取水酿酒,酿出的酒香气浓郁,便开办“玉生糟坊”生产汤沟酒,又名汤洋酒。至元末,酒坊达到了13家,各酒坊守望相助撑起酿酒一方天地,汤沟酒业占据海州酒市场半壁江山。
铜制酒具雕塑
康熙年间,“滨海殷福记号”不仅把汤沟酒拉向全国,还运到日本的四国岛、菲律宾的马尼拉,成为“海上文明的使者”。1915 年,汤沟酒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更使得汤沟酒驰名中外。1984年,在南极中国长城站的落成典礼上,汤沟酒被选为宴请国酒。
现今明代天启年间的百年老窖池依然流淌着醉人的芬芳汤沟牌白酒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酿造技艺也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汤沟酒业产业园
“四河共一镇,河网布其间。”沂、淮、沭、泗四大水系在汤沟汇聚,河道纵横,水网密布。这里曾是古硕项湖的一部分,“硕项清波”“硕项渔歌”等都曾风靡一时。硕项湖畔曾留下吴承恩的足迹,灌口杨二郎、旗杆夹等灌南风物为他撰写《西游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清初康乾时期,硕项湖上仍是日间渔帆相望,夜晚渔灯点点。清代冯仁宏《硕项渔灯》诗中赞曰:“古来硕项是名湖,内隐渔樵活画图,无数扁舟浮碧浪,夜灯万点醉酣呼”。
清澈如镜的柴南河风光
“地有招贤处,人传乐善名。”汤沟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的发源地之一。淮海戏在汤沟民间被称为“小戏”,因流行于淮海地区,亦称“淮海小戏”。1955年正式定名淮海戏,2008年6月,淮海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海戏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淮海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成立“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柴米河畔》《反内战》等现代淮海戏。汤增桐编写的抗日淮海戏《三星落》,多以汤沟为故事来源地。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批汤沟籍剧作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汤化达导演《红日》《渡江侦察记》《大刀记》等电影10余部,主演《上饶集中营》《南征北战》等剧目近20部;京剧家汤草元主编《中国京剧史》(上册),创作了《军纪故事》和现代样板戏《龙江颂》等。还有著名编剧汤任庵、工程院院士汤魁三(陈吉余)、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吴新文等数十位从汤沟大地走出去的文化名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骄人的业绩……
名镇名人
汤沟英雄辈出,这里诞生了带领饥民攻打清军县衙的英雄豪杰侍阁臣,打响东沭灌抗日斗争第一枪的抗日英雄汤曙红,慷慨解囊助抗日的地方开明乡绅丁慎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庆酉阳缴匪英雄汤化赞,以及“焦裕禄式”好干部张九如等等。
抗日英雄汤曙红烈士墓
以酒为媒的千年古镇,空气中流淌着醉人的醇香。迈进新时代的汤沟,更有诸多实至名归的荣誉: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重点镇、江苏百家名镇、中国著名酒乡。近年来,汤沟镇立足得天独厚地的酿酒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探索汤沟白酒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科学制定“汤沟厂镇融合发展”战略,把汤沟镇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旅小镇、特色小镇、产业强镇,豪放智慧的汤沟人,谱写了汤沟辉煌的过往,正在创造似锦的未来。
来 源:方志江苏编 辑:单之凌审 核:于莹
总值班:管三松
下载“灌南发布”app,进入融资讯版块可收看电视“灌南新闻”。
关注“灌南V讯”,点击“发消息”,可收看电视“灌南新闻”。
页:
[1]